为何中国泡沫仍未破裂
作者:欧乐鹰(彭博经济研究首席经济学家)
2001年,章家敦出版了一本著作,并可以凭借它角逐关于中国的最没有先见之明的书。
在《中国即将崩溃》 中,身为美国律师的章家敦认为,威权政治体制、摇摇欲坠的国有工业企业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激烈的全球竞争将对中国经济构成致命一击。
后来发生的事情恰恰相反。自2001年以来,中国经济体量从1.3兆美元增长到18.3兆美元,先是超过了法国和英国,然后是德国,最后是日本,成为了世界第二。中国出口蓬勃发展,地缘政治影响力增强,而贸易反而在美国造成了失业。
不甘示弱的我冒着被现实反噬的风险,将自己的书命名为《中国:永不破灭的泡沫》。
自2020年出版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下滑,房地产市场从繁荣走向萧条,对企业家的打压冲击了信心,美国的出口管制阻碍了关键技术,而所有对中国将继续表现出色的押注都亏了不少。
于是问题来了,在这个最没有先见之明的关于中国的著作的竞赛中,章家敦是不是也比不上我了?可能不出你所料,我会说答案是否定的,原因有二。
首先,略带学究气地讲,泡沫破灭是一种突然且极端的、不受控制的冲击。想一想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及1992年日本房地产泡沫的破灭。这些时刻都伴随着一些元素的组合:决策者无措、金融市场崩溃、GDP大幅下滑、失业率飙升。但中国的情况并非如此。
让我们聚焦于房地产行业 —— 一度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推动力,现在却成了头号拖累。诚然,是决策者允许了供应远超需求的情况发生,而纠正这种失衡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大型房地产开发商倒下了,投资者亏个精光,老百姓看到他们的最大资产的价值被侵蚀。
房产缓慢崩溃可控
不过,尽管痛苦,也必须承认中国房地产行业的缓慢崩溃是可控的。
为什么这么说?可以跟美国次贷危机做个对比。在美国,决策者忽视了房地产行业的过度杠杆,直到为时已晚。在中国,决策者在危机爆发前部署了一系列工具来遏制下滑的速度。
换句话说,泡沫在美国破了。在中国,气泡消气的速度比我想象的要快,但仍然是一个可控的过程。
短痛换来长期收益
短期的阵痛带来长期收益的希望。通过降低房地产投机的利润,甚至让其无利可图,中国决策者正推动工人和投资者远离建“鬼城”这件事,转向更有效的就业岗位。
这种动态变化 —— 忍一时之痛,谋长远之利,恰好就是我的第二个论点:中国的经济发展仍在正轨。让我们想想2020年以来的这段时间里的两项重大举措:打击大型科技公司和收紧金融行业监管。
在西方媒体眼里,中国对科技公司的态度转变是一个灾难性的失误。但中国过去有科技行业垄断的问题。阿里巴巴已经是电子商务领域的主导者,也是电子支付领域的两大巨头之一,旗下蚂蚁金服的IPO则致力于旨在让它成为银行业的一股力量。
垄断可能是个麻烦,它压榨消费者,坑供应商,排挤初创企业。认识到这一点之后,中国领导人开始采取措施加以遏制。尽管这些措施,包括让市场大吃一惊的被取消的蚂蚁金服IPO,确实不显得巧妙,但它们体现出了对抗强大既得利益者以促进整体经济发展的意愿。,就更广泛的经济而言,制止垄断对发展是有利的。
已然奏效
有迹象表明北京的策略已开始见效。中国的电动汽车畅销全球;DeepSeek一举成名,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和美国比肩。中国经济的天平正在迅速发生变化。
2020年,中国房地产占GDP的比重为24%,高科技行业为11%。到2024年,房地产占比已降至19%,而高科技占比则升至15%。到2026年的时候,中国经济将很可能是硅驱动而非水泥驱动了,这是重要的向前一步。
《中国:永不破灭的泡沫》全部说对了吗?绝对没有。部分由于冠病疫情的影响,气泡消气的速度超过了我的想象;但《中国即将崩溃》真的来了吗?也没有。
中国经济正在进化,而不是崩溃。在有关中国问题的没有预见性的著作竞争中,我还屈居第二。
The content is a snapshot from Publisher. Refer to the original content for accurate info. Contact us for any changes.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