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策划| 特朗普执政百日 全球水深火热

Sinchew Mon, May 05, 2025 09:20am - 4 days View Original


2024年11月6日,在美国总统大选中成功回归,兑现了他在2020年败选时所说的“我很快会回来(I’ll be back soon)”。4年后,这位“政治狂人”于2025年1月20日再次入主白宫,开启了非连任的第二任期。

转眼间,至4月29日,特朗普已执政满100天。尽管这只是他新一轮政治周期的起点,却已经带来了充满不确定性的漫长而动荡的政治经济旅程。这段时期被浓缩为一个关键词——不确定性。它不仅是特朗普2.0时代的标志,更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新常态。

(5月5日见报) 焦点策划|特朗普执政百日 全球水深火热
黄锦荣:关税政策的破坏性不仅在于它的直接冲击,更在于它动摇了全球经济稳定的根基。
百日煎熬 暂无止境

特朗普执政百日,全球市场如同置身风暴眼,一连串突如其来的关税措施和政策急转弯,激起了市场剧烈震荡与投资情绪的波动。

拉曼大学商业与金融学院教授黄锦荣博士毫不讳言特朗普新政的“破坏力”:“从来没有一位美国总统,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造成这么大的破坏。”

他在接受《投资致富》专访时指出,特朗普此次的关税政策与2018年有所不同。2018年的关税政策是让各国修正对中国的经济依赖,可以说是一次警醒。但此次关税政策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深层次的是特朗普通过关税推动美国国内政治议程,挑战全球自由贸易体系。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不单单针对中国,而是全面开展,显示出他对自由主义体系的全面质疑,包括对大学教育、研究机构以及自由贸易等领域的否定,视其为“毒瘤”。

黄锦荣表示,关税政策的破坏性不仅在于它的直接冲击,更在于它动摇了全球经济稳定的根基。美国是全球供应链终端市场的核心,但特朗普却主动破坏了这一地位,特别是对传统盟友加拿大和墨西哥的“无差别攻击”,大大削弱了市场对美国政策的信任。

企业不敢下单 供应链被迫中断

“关税政策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的不确定性。”他强调,政策反复、朝令夕改,从宣布、暂停、再执行,到突然撤回,让企业陷入决策瘫痪。在这种走走停停的状态下,企业不敢下单、供应链被迫中断,全球贸易节奏陷入停摆,经济衰退甚至可能成为不可避免的结果。

“你不知道关税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取消,厂商不敢下单、不能备货,这才是最致命的。”

(5月5日见报) 焦点策划|特朗普执政百日 全球水深火热
格兰特鲍尔斯:不确定性状态可能比市场预期的更持久,甚至到今年下半年仍难以看清明确方向。

在全球投资界,特朗普关税政策同样掀起了广泛震荡。富兰克林股票团队基金经理格兰特鲍尔斯(Grant Bowers)在名为“关税升级?特朗普上任百日”的亚洲媒体线上研讨会上指出,在过去这100多天里,全球经济与投资环境经历了剧烈动荡,几乎每天都有新的政策风向或地缘政治事件,市场也被迫进入快速调整的状态。

选后初期,特朗普承诺通过减税、放松监管等增长导向政策提振经济,市场反应热烈,一度强劲上涨,“让美国再度强大”的乐观情绪弥漫。然而,随着就职后关税、移民改革和财政削减等政策的不确定性发酵,市场对美国经济成长与通胀的忧虑逐渐加深。近期,“美国例外主义终结”的论调更引发投资界广泛讨论,促使战略重新评估。

关税政策最终实质影响
料低于市场预期

鲍尔斯认为,特朗普政府正大力推动全球经济格局的重塑,虽然这一过程势必伴随着一定程度的冲击与不确定性,但预计最终关税政策所带来的实质影响,将低于市场目前的普遍预期。

“鉴于市场对可预测性的高度依赖,当政策变化几乎成为每日常态时,市场波动将难以避免地持续存在。”他指出,这种不确定性状态可能比市场预期的更持久,甚至到今年下半年仍难以看清明确方向,在如此环境下,预计市场将持续处于调整与挣扎之中。

(5月5日见报) 焦点策划|特朗普执政百日 全球水深火热
托德布莱顿:目前美国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已飙升至历史最高点,全球正经历着自二战以来最深刻的贸易体系重构。

另一位富兰克林团队成员、收入投资者投资组合经理托德布莱顿(Todd Brighton)则进一步指出,特朗普在“解放日”宣布的一系列严厉关税措施,包括全面性关税及针对特定国家的报复性关税,使市场迅速进入剧烈震荡。

“除了4月初那波剧烈冲击,市场接下来的表现依然反复震荡。投资者不知道明天的政策又会怎么变,更无法预料下一个头条会带来什么样的新风险。在这种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下,市场只能选择加大安全边际。”

布莱顿强调,目前美国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已飙升至历史最高点,全球正经历着自二战以来最深刻的贸易体系重构。虽然近期市场的波动幅度逼近2008年金融危机和2020年疫情初期的极端水平,但不同于金融体系崩溃或全球经济停摆,此次动荡更多是政策不确定性引发的市场自我调整。

(5月5日见报) 焦点策划|特朗普执政百日 全球水深火热
廖亦平认为,整体局势仍可控。
关税谈判对峙如何收场?

尽管关税升级的速度超出市场普遍预期,但富兰克林邓普顿新兴市场股票团队投资组合经理廖亦平认为,整体局势仍在可控范围之内。

“我们始终保持谨慎态度,我们早就预见到中国将面临最高关税,不仅因为(美国和中国)此前已有长期贸易摩擦,还因为谈判内容涉及的问题远远超越了传统贸易范畴,当中的复杂度极高。”

中美经济脱钩趋势持续深化

廖亦平指出,部分国家已展现出与美国达成协议的意愿。例如,印度已开始下调对美进口关税,并承诺增加能源进口,显示印度或能更快与美国达成贸易协议。

至于高度依赖出口的韩国与台湾,由于与全球供应链联系紧密,其国内生产总值受到的冲击可能更大。不过,她指出,韩国或有机会通过谈判降低关税,且像现代、三星等大型企业已在美国进行了大量资本支出,形成了对美方的议价筹码。

廖亦平预计,许多国家将在短期内陆续与美国达成关税协议,而中国可能是最晚完成谈判的主要经济体之一。

回顾特朗普第一任期,中美贸易协议亦经历了长达18个月的谈判周期才得以完成。从长期趋势来看,她认为,除非出现重大政策变化,否则中美经济脱钩的趋势将持续深化。

关税谈判可能无疾而终

然而,黄锦荣则对关税谈判前景持相反看法,认为这场关税谈判将会无疾而终,不会有任何国家与美国达成实质协议。

他指出,在这轮对等关税谈判中,美国不会与任何国家达成实质性协议。问题的根源在于,各国代表普遍“连谈判内容都搞不清楚,根本不知道要谈什么”,甚至连美方自身也缺乏明确方向,一切谈判进程几乎完全仰赖特朗普个人的即时反应与感受。

他进一步指出,美国所推行的“MAGA”(让美国再次伟大)目标,本质上是其他国家难以迎合的,因此谈判缺乏可行的共同基础,几乎注定难以取得实质成果。

从中国方面的反应来看,黄锦荣观察到,北京并未展现出有意与美国展开关税谈判的迹象。与此同时,除去主要大国之外,其他小型经济体对美国而言兴致欠缺,这也成为导致整场关税谈判最终无疾而终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他看来,即便美国最终与部分国家草签最低限度的关税协议,也仅是为特朗普提供对外宣称“取得胜利”的台阶,整体谈判过程极可能草草收场,最终结果将远远偏离特朗普最初设定的目标。

美国资产陷信任危机

尽管外界仍在关注关税谈判能否取得突破,但无论最终结果如何,特朗普关税政策已在全球金融体系中埋下更深远的隐忧。

黄锦荣指出,特朗普推行的关税政策不仅对全球经济造成直接冲击,更导致美国资产价值动荡。其“无差别攻击”式的关税措施,使美国资产面临信任危机,美债、美股乃至美元均遭遇不同程度的市场抛售,加之联邦债务规模不断攀升,进一步动摇了美元体系的根基。

“关税政策的实施让全球的金融市场,尤其是美元资产的持有国,重新考虑其投资策略,迫使他们重新评估对美元资产的依赖。”

这种不确定性冲击了全球资本的流动性,削弱了投资者对美国资产的信心,并对全球经济的稳定性构成威胁。若美国出现债务违约,各国中行将不得不重新审视美元资产的安全性,特别是对于持有大量美国国债的国家而言,特朗普的政策可能引发全球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进一步加剧全球经济衰退的风险。

传闻中的“海湖庄园协议”

若如传闻中的“海湖庄园协议”(Mar-a-Lago Accord)所描述,美国试图以百年期国债置换短期国债,这无异于变相违约,势必进一步侵蚀全球市场对美国国债及美元的信任。

黄锦荣进一步指出,目前的局势与过去美元储备货币地位因自然演变而下降的情形截然不同,这一次,是“美国自己砸了自己的脚”,引发了全球对美元资产安全性的广泛质疑。他警告,倘若美元霸权最终终结,各国中行减少持有美元资产,将可能导致全球金融体系陷入极度混乱。

美元霸权将崩塌?

不过,针对美元霸权是否会迅速崩塌的问题,他也坦言,短期内这一局面尚不至于发生,主要原因在于缺乏真正可行的替代选项。无论是黄金、欧元,抑或日圆,这些潜在替代资产的规模都远无法与美元体系抗衡,难以支撑全球贸易与金融市场的庞大流动性需求。

针对近期“美国可能失去全球储备货币地位”的说法再度浮现,鲍尔斯则认为这类说法被夸大了,这种可能性极低。

鉴于美元体系过于庞大、广泛渗透全球贸易与金融体系,要取代它需要极长时间,而且现实中没有规模足够、流动性足够的替代选项。

“要完全脱离美元体系,就像突然决定全球不用英语沟通一样,是非常困难的。”

布莱顿补充指出,尽管目前市场上已可观察到避险资产出现重新定价的现象,但要完全取代美债这一“最终无风险资产”仍然极为困难。

他表示,即使全球金融体系正朝向多元化发展,且部分地区也在积极推出替代方案,但美债仍然是全球流动性最强、交易最活跃的资产类别。过去多年间,各国虽尝试打造美债的替代品,但整体成效依然有限。至于寻找能够真正取代美元地位的储备货币,则更是难上加难。

“虽然长期来看可能会发生变化,但短期内,美债仍将是全球金融市场的核心避险资产。”

美国韧性稳固 中国承压复苏

随着贸易言论逐渐降温,各国与美国的关税谈判进入实质阶段,市场情绪开始从高度波动逐步趋于平静,投资者的目光也重新回到了基本面。

美国系列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鲍尔斯指出,尽管短期内面临一定冲击,但美国经济展现出高度韧性。“我们始终保持谨慎态度,但可以看到,美国本身的经济基本面依然稳固。”鲍尔斯表示,“这次市场波动本质上是一场自我引发的冲击,一旦情绪退潮,其对美国经济结构的长期伤害预计相对有限。”

他指出,从近期经济数据来看,美国就业市场持续稳健、消费者支出依然强劲,显示出内需动能未受明显削弱。

同时,“特朗普2.0”政策中的一系列长期措施,如削减政府开支以缓解联邦赤字、放松监管、税制改革,以及积极推动本土基础建设和制造业升级,预计将为美国经济未来数年的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相较之下,廖亦平则提醒,贸易战带来的冲击对于中国经济而言,影响更为深远。她指出,在经历数年调整后,中国经济虽已初现复苏迹象,但房产与消费的回暖仍属脆弱,出口下滑的风险则可能加剧通缩压力。

中国经济靠庞大内需

不过,她也指出,中国自上一次贸易战以来已大幅减少对美国的出口依赖。根据数据显示,按附加值计算,中国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约14%,其中对美国直接出口仅占约20%,即整体对美出口依赖度已缩减至GDP的3%左右。尽管未计入转运影响,但相较过去,依赖度明显下降。

此外,中国拥有庞大的内需市场,政府正积极采取措施刺激国内消费。更关键的是,中国在科技与先进制造业领域加大了自主投资,例如深度求索(DeepSeek)技术、电动车、再生能源与机器人等领域,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展望短期,中国政府仍有空间通过财政与货币政策来缓冲贸易放缓带来的压力。不过,她预期,中国将更倾向于采取温和且注重稳定的财政政策,而非大规模强刺激,以避免加剧潜在的结构性风险。

遭池鱼之殃
本地中小企面临倾销压力

尽管特朗普关税政策加剧了全球市场的不确定性,但黄锦荣指出,整体而言,对大马经济的直接冲击仍相对有限。

他分析指出,由于大马出口到美国的产品中,有相当比例属于较高附加值的制造品,而且不少类别已被列入美国的关税豁免清单,包括晶片等。因此,即便面对新增关税,大马出口至美国的约六成产品实际上已获得豁免,整体受影响程度远低于外界普遍担忧。

“如果加上具有美国成分(如知识产权、设计规范等)的出口产品,整体估算下来,大约68%的对美出口不会直接受关税影响。”

大马出口势必受拖累 经济增长将放缓

不过,他也提醒,虽然整体经济尚不至于因关税而陷入衰退,但大马的出口动能势必受到拖累,经济增长将面临一定程度的放缓。他以2018至2019年中美贸易战期间为例,即便当时大马并非直接被征税对象,经济增长率也从4%以上放缓至3%多,可见全球贸易局势紧张时的溢出效应不可忽视。

另一方面,黄锦荣特别点出一个被普遍忽略的风险,即中国企业因遭遇美国关税打压,可能将部分产品倾销至东南亚市场,大马也难以置身事外。

尽管本地中小型企业与美国关税政策的直接关联并不大,因其主要服务于本地市场,涉外出口比例相对较低,但当前局势却可能间接带来冲击。随着中国制造商为消化过剩产能,可能将大量产品出口至周边国家,包括大马,这反而加剧了本地中小型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

他比喻道:“本来只是隔岸观火,现在火已经烧到自家门口了。”

The content is a snapshot from Publisher. Refer to the original content for accurate info. Contact us for any changes.






Comments

金融科技
Like · Reply
已经靠他赚到盆满钵满。

Login to comment.